第二十卷 随时准备着发力_229_首长秘书腾云录:抓手
笔趣阁 > 首长秘书腾云录:抓手 > 第二十卷 随时准备着发力_229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十卷 随时准备着发力_229

  话音刚落,王智东和卢一新几乎同时直了直腰板,挺了挺胸。:

  见他们有点紧张,徐东海打趣地说,也不是什么严肃问题,不用这样严阵以待嘛!说完,他自己先笑了。

  王智东和卢一新虽然也跟着笑了,但笑得还是有点勉强,显然不敢大意。

  高见成说,都放松些,徐省长有言在先,有什么说什么就是了。秘书长的任务是做好谈话记录,传达落实省长在会上的指示精神,除非省长点了他的名要他说话,一般不应主动开腔,以免喧宾夺主。当然,高见成这样说的出发点也是好的,是为配合徐东海工作,让王智东和卢一新尽快调整好心态,进入谈话角色。可他并没有就此打住,大约中间停顿一两秒钟,又抛出半句话:干嘛搞得像进纪委谈话似的!

  这半截话一出口,别说王智东和卢一新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,连杨德水也微微变了变脸色。

  徐东海厉声斥责道,你怎么可以用这种口气跟自己的同志说话呢,这不是**裸的威胁的吗?进纪委谈话怎么啦,就一定有事,就一定违法乱纪了?从法学上讲,这是典型的有罪推论。从实际操作上说,也荒唐透顶。省纪委就有定期约谈制度,约谈的对象主要是省直部门,各市的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,以及新提拔的厅级领导干部。据我了解,约谈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,目的是保护党员干部,不断提高他们廉洁自律和廉政风险防范意识,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……

  杨德水第一次见徐省长发这么大的火,而且发的质量很高,很有水平。前边说过,绝大部分领导发起火来,都以谩骂代替意见,以训斥代替指示,以个人意气代替科学决策。徐省长不一样,不但声音响亮,而且有理有据。最让杨德水吃惊的是他的语速变化。平时说话,不管是会上作报告,还是谈心,他总是不紧不慢。发起火来,就完全不一样了,语速特别快,几乎是脱口而出,一气呵成,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,非常有气势,有震慑力。杨德水脑海里冒出个奇怪的念头,觉得组织部有必要将“发火”列入用人考察重点。一个人有没有能力,能力高低,只要看他的发火水平就一目了然了,比任何**测评和自我介绍要直观得多,形象得多,具体得多。

  面对对手的雷霆万钧之势,高见成完全丧失了反抗能力,脸涨成了猪肝色,结结巴巴地说,我……我只是开……开个玩笑,活……活跃一下气氛嘛!

  徐东海斜睨了他一眼,迅速恢复了常态,慢条斯理地接过高见成的话茬说,玩笑到此为止,大家言归正传。

  平日里趾高气扬的高见成,此刻就像霜打的茄子,低着头,拿笔的手在微微发抖。杨德水朝王智东和卢一新方向瞥了一眼,发现他们两人的嘴角都掠过一丝很难察觉的笑意。其实,杨德水也想笑,只是不敢表露出来。徐东海话里有话,语带双关,语带三关,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。最直接的意思谁都懂,无非是提醒大家不要再跑题了。间接的意思就很丰富了,既可以理解为警告,警告高见成再也不要玩这种低级的小把戏了,也可以理解为和善:你开玩,我也开玩笑,你完全没必要摆出一副很无过很受伤的死猪相,只要今后安分守纪,今天的事,大家就一笑而过,我也不跟你计较了。

  杨德水想,话是这么说,徐省长的心里肯定不这么认为,他一定在说,老虎不发威,当我是病猫。

  这么一闹,除了高见成,大家的心情都彻底轻松了。

  徐东海问,在通乡公路建设过程中,有没有群众自愿出钱、出劳力的现象?

  这话挺敏感,王智东一下子又紧张起来,支支吾吾地说,下边有没有这种情况,我们不太了解,但交通厅是很注意这一点的,每次开会,或者发文件,都一再强调,不得借公路建设的名义,搞强制性摊派,不得搭车收费,不得增加农民负担。

  徐东海批评说,我说你这同志是不是思想有问题?群众自愿为建设公路捐钱、出力,有什么不好?你干嘛紧张成这样?

  王智东挨了批,一时怔怔无语。卢一新见了,接过话茬,替他解围。他说,据我了解,群众主动捐钱现象并不多,但也不是没有。捐钱的群众大致有两类,一类是华侨,他们听说家乡要建公路,要通上车,都很高兴,都很舍得慷慨解囊。还有一类是在外赚了大钱的村民,捐款热情也挺高。

  徐东海说,你刚才反映的情况很重要,说明群众心里是希望能早日修好路,通上车,对我们的工作是肯定和支持的。当然,没通公路的地方都是些偏远的乡镇,底子薄、基础差,大部分群众的经济条件都不理想,有些群众可能连一日三餐饱饭都吃不上,肯定是没钱捐款修路了。

  徐省长的话提醒了王智东,他赶紧补充说,有一次我去信州云缙县检查建设云乌线进度,发现不少义工参与修路,他们都是周边的村民,个个自带工具,有的还自备干粮,与当地的乡镇干部一起风餐露宿,积极性很高。

  徐东海说,你早说,就不用挨批了嘛!接着,他又问了个问题,把王智东和卢一新都难住。他问的问题是全省有多少个村。

  高见成见两人面有难色,立即发话说,徐省长问你们话呢!

  吃一堑,长一智,王智东这次学乖了,立即回答说,徐省长,高秘书长,这个问题,我们没有调查过。回去后,我马上安排一次摸底调查,弄清情况后,立即向你们汇报。

  徐东海又问高见成,见成同志,你知不知道?

  高见成大概没想到徐东海会问他,愣了一下后,摇了摇头,表示不知道。

  德水,你呢?徐东海把头转向杨德水。

  在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时候,杨德水经常要跟这些数字打交道。这些数字,统计年鉴上都有,虽然每年都有些小变化,但总体稳定。他说,具体是多少我也记不清了,好像是四万个不到一点点。

  徐东海没对杨德水的话作任何评价,而是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后,说,来江海省之前,我对江海省的印象完全停留在书面上,江南嘛,自古以来,繁华富庶之地,经济发达,群众安居乐业。来了江海,到各地看了一圈以后,感觉现实与理想有着很大的差距,城乡差别、地区差别、平原与山区的差别,都十分明显。有些地方,特别是偏远的山区、老区,群众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,甚至可以跟中西部地区有得一拼。

  很长一段时间来,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,如何缩小这种差别,如何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。山区穷,并不是因为缺少资源,缺少自然优势,譬如林木资源、竹笋、板粟、茶叶等,都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。他们穷,是因为缺少交换,缺少买卖,缺少一条连通外界的路。没有路,有最多的资源也发挥不了经济效益。路通则物畅,通了路,信息也就通了,山里的东西就可以运下山来,山民们什么值钱种什么,政府也可以发挥地域优势,开发旅游休闲产业,带动经济发展。

  我有个设想,不知道对不对,所以找你们商量,如果可行,我向省委、省政府建议,上马“村村通工程”,用几年时间,把全省近四万个村的公路都建起来。如果不行,就当是一个调研项目,摸一下家底也好……

  说到最后,他有点动情。同志们,养在深闺人未识,一车西瓜拉到城里只剩几个囫囵的,百岁老人一辈子未曾走出大山……所以,请大家一定要打开天窗说亮话,把心里话说出来,共策共力,一起想点子,出主意,为改善山区群众的条件而努力。

  话音刚落,高见成第一个抢着发言,大概是想借此表明自己坚决拥护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立场,修复与徐省长的心灵裂痕。他说,有句话说得好啊,要想富,先修路。江海省七山一水二分田,山区特别多,虽然,目前不知道有多少山区农村没通上公路,但有一条是毫无疑问的,绝对数肯定还是相当惊人的。要我说,修路是最好的扶贫,路修好了,群众有了出路,比什么扶贫都要强。所以,我个人是坚决挺这个项目的。当然,任何项目在上马之前,都需要进行调研,进行评估,徐省长这样安排,也是出于慎重考虑。我认为当前,要做的有三条事。第一是摸清家底,搞清楚到底有多少村通上了公路,有多少村没通上公路,通上公路的又是什么样的等级,不能简单地把农村坑坑洼洼的机耕路,当公路滥竽充数;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top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top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